原标题:谱写“同心曲” 唱响“幸福歌”
车间管理员肖六花(右一)在指导工人。和倩 摄
孟秋时节,在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里,处处洋溢着幸福。
(资料图)
这里生活着来自泸水市5个乡(镇)30个村的傈僳族、怒族、白族等8个民族1万余名群众。自搬迁入住以来,社区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绘就了一幅幅守望相助的美丽画卷,奏响了一曲曲同心筑梦的时代赞歌。
谱写“同心幸福曲”——
搭平台,促进各族群众亲如一家
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”“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”……在和谐社区休闲广场,民族团结宣传标语格外醒目。
休闲广场,是社区每天最热闹的地方,居住在社区的各族群众经常在广场唱红歌、跳舞、健身、话家常,热闹非凡。“社区经常在广场开展文娱活动,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,也进一步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。”社区居民开干益说。
在位于和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爱心食堂,爱心食堂负责人杨永生正在张罗午饭。
“我们每餐都会做三荤三素,每天有五六十个老人、小孩来这里吃饭,每人每顿收费4元,让大家既能吃饱又能吃好。”杨永生说。
和谐社区爱心食堂于2021年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,按照“政府补一点、集体经济拿一点、企业让一点和个人出一点”的运营模式,解决社区留守老人、留守儿童和特殊困难人群的就餐问题。
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,近年来,社区从居住生活、工作学习、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,组建志愿服务队、老年协会、妇女小组、文艺队,建立爱心食堂和爱心理发屋,搭建“百姓大舞台”,为社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,促进各族群众亲如一家。
谱写“同心奋斗曲”——
拓渠道,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
经济发展促振兴,民族繁荣共和谐。和谐社区成立以来,采取开展技能培训、狠抓劳务派遣、增设公益性岗位、成立造林和蔬菜种植合作社、设立“扶志摊位”等措施,多元化促进搬迁群众就业,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,不断夯实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物质基础。
在和谐社区棒球加工车间,几十名工人正在飞针走线制作棒球。他们将两片皮革包裹在一个球心上,固定、穿针、缝制、拉紧后,一个个针脚细密的精美棒球就在他们的巧手下完成了。
车间管理员肖六花穿行车间,忙着验收棒球成品和登记棒球数量。“我在这里做管理员已经快3年了,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。”肖六花说,过去,她在老家以务农为生,收入较低。自搬迁到社区后,不但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,而且老人就医、孩子上学、出行购物都很便利。最让她高兴的是,她和丈夫都找到了工作,有了稳定收入。
在棒球车间楼下的农贸市场里,摊主花绣妞忙着给顾客打包凉粉。花绣妞租用了社区“扶志摊位”,享受了租金减免政策。“我在这里卖凉粉已经4年多了,现在的摊位租金是每月400元,比刚开始时少了一半,社区给我减轻了很多负担,非常感谢社区。”花绣妞感激地说。
近年来,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,和谐社区从政治引领、常态联络、助民增收、纾困解难等方面着手,持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全力绘就互嵌式社区民族团结的幸福画卷。
团结就是力量,团结才能发展。“下一步,和谐社区将紧紧围绕‘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’这个主题,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和谐社区开得更加绚丽多彩。”和谐社区驻点第一书记黄洁颖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