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全球速看料】屡教不改!奢侈大牌再曝丑闻:抵制后,你们照样乖乖来买…

2023-04-19 15:07:42
瓜妹小甜2023年04月19日 07:35:06 0人参与0评论

1

近日,某国际知名品牌翻车,因其在海外社交平台所发布的广告图片中,里面的人物手势(拉眼角)涉嫌歧视亚裔。


(资料图片)

众所周知,“眯眯眼”是西方人群对亚裔种族的一种外貌歧视。

而西方人对东方人做“拉眼角”的动作,也充满了敌意、蔑视和偏见。
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歧义呢?

其实,这还要从百年前的一段历史说起——

曾经,大量的亚洲劳工远渡西洋,去往国外打工。

这些劳工经历了几个月阴暗、艰难的船舱生活后,大都营养不良,颧骨显得有些高耸。

而在登岸后,突然的阳光也让他们的眼睛受不了,所以就只能眯着眼睛。

于是,西方人便认为中国以及东亚人都是高颧骨、眯眯眼的样子。

随着年代的改变,“眯眯眼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刻板的印象,而“拉眼角”装作眯眯眼的手势,也有了歧视的含义。

2021年,意大利女足队员萨尔维发了一张自拍,她作出了用双手拉长眼角的动作,引起了亚洲媒体和网友的愤怒。

事后,萨尔维删除了相关动态,并发文致歉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事实上,与之类似的以“拉眼角”来歧视亚裔的情况,在全世界各地也并不少见。

但通常都是个人行为,鲜少有组织或企业会做这种“人神共愤”的事情。

但此次该国际奢侈大牌公然“挑衅”的行为,刷新了人们对底线的认知。

更令人意外的是,这并不是该品牌第一次这么做了。

早在2021年11月,该品牌就曾因一张疑似丑化亚裔的“眯眯眼”照片,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
不止如此,去年七月份时,该品牌旗下某产品被曝“抄袭”中国传统服饰“马面裙”的款式。

当时,众多国外的留学生穿着“马面裙”服饰,手持“抗议”标语走在街头上,反对该品牌“文化挪用”的行为。

事后,该品牌没有进行任何公开回应与道歉,只将涉事的产品下架,草草了事。

2

俗话说,“可一可二不可三”。

偶然的一次“冒犯”可以当作是无心之举,可若是三番两次,屡教不改,就不得不承认其别有用心了。

然而,真正令人心痛的是,明明该品牌已经多次涉嫌侮辱事件,但其后续的影响却微乎其微,甚至销量还不降反升!

还有网友扒出国外某品牌方在涉嫌侮辱事件后,其公司CEO言论——

“为什么我们敢这么肆无忌惮?”

“因为,就算你们曝光了、抵制了,对我们的品牌也造成不了任何损失。只需要冷处理一段时间,多的是明星争代言,多的是人在门店排队消费。”

“归根结底,你们的历史再悠久,文化底蕴再厚重,也没有国民认可的民族品牌,更没有被国际认可的奢侈品品牌…”

图片来源:网络

这番“Sha人诛心”的言论,虽然令人无比愤怒,但似乎又不得不承认——

“我们的确没有被国际认可的奢侈品大牌。”

可能有人会说:中国人讲究的是谦逊、低调,注重风骨,而非奢侈品的“牌面效应”。

但现实并非如此。

有数据显示,2012年至2018年间,全球的奢侈品消费市场,超过一半的增幅来自中国。

2018年,国内消费者的奢侈品花费达到了7700亿元,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。

由此可见,国内人民对于奢侈品的需求之大。

这也不禁令人发问:

“为什么人们对奢侈品有一种近乎狂热地追求?”

3

曾几何时,很多人都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——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心情,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。

去普罗旺斯看薰衣草,去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听《吉赛尔》,去波罗的海感受海浪亲吻脚心…

然而,往往就在他们准备出国时,熟悉的、不熟悉的朋友一拥而上:

“帮我带几罐某某牌子的奶粉,孩子饿瘦了。”

“帮我带一个某某大牌的包包,回来请你吃饭。”

“帮我带一块某某大牌的手表,回来给你转账…”

遇上这种情况,带也不是,不带也不是。

但人情社会没有办法,只能将好好的一场旅行变成了“土特产”扫货日。

这也导致国外很多奢侈品店铺门口,出现国人排队消费的现象。

对此,某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员扼腕叹息:

“我们的民族不够自信,文化不够强势,很多人在‘崇洋媚外’。”

除此之外,该研究员还表示,国外的奢侈品牌对国内消费者实施的是一种“欺贫”战略——

“你越穷,我给你定的价越高...”

记得有人曾在网上分享了一件T恤,平平无奇的款式,却标价高达7249元。

罗永浩对此评价为“智商税”。

此外,他还直言:“世界的真相之一是,绝大多数奢侈品不是卖给富人,而是卖给‘偏傻’的中产阶级...”

图片来源:网络

不过这无可厚非,毕竟是“双方自愿的交易”。

看开了奢侈品的真相之后,罗永浩也“认命”了。

既然奢侈品都有人买单,那些被骗子包装过后的“无效保健品”,自然也会有老头、老太太上当购买。

只要是“无害”的,吃不S人,罗永浩也不打算再劝自己的妈妈“不要买了”。

4

为什么人们对奢侈品的购买欲,就像“老年人与保健品”一样,根本劝不动?

有人说,这是因为奢侈品的遥不可及,让它多了一个神秘的光环。

越是不了解,就越有“神秘”的美感,人们就越会高估其价值。

有从事过奢侈品行业的相关人士透露,所谓的“限量版”口号,只不过是“饥饿营销”的手段。

那些人们所熟知的限量、高价名牌包包,最后清库存的时候,都是以“底价”内购处理。

比如,他曾经看中了一款名牌限量包包,标价4800美元(约合3.3万元)。

但这款包包在法国却只要2200欧元(约合1.6万元),于是他让人到法国代购,还觉得捡到宝了。

直至几年后,他入行才发现,这款所谓的“限量”包包,内购只需要600欧元(约合4500元)就能买到。

类似的奢侈品内购折扣还有很多,打一折、两折都是常态。

也就是说,奢侈品的成本价并不高。

“从事这个行业后,再也无法直视奢侈品的价格了…”

网友叹了口气,如是说道。

所以,不要把奢侈品想成是“高高在上”的样子。

可以买奢侈品,但要清楚,我们买的究竟是什么。

是买产品本身?

还是买一个自我的心理价位?

现如今,很多年轻人非要购买奢侈品,甚至就连“贷款”也在所不惜。

或许,他们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一种所谓的“优越感”。

又或是想通过物质增加自己的魅力,营造一些虚假的“认同感”。

因为在他们看来,这“既能彰显个性,又有助于融入某些圈子”。

可惜事与愿违。

殊不知,当实力和欲望不相符时,这样的做法只会被贴上“虚荣”的标签。

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的例子数不甚数,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的人,也比比皆是。

只靠奢侈品本身,并不能扩大一个人的交际圈;

即便全身都是奢侈品,也不能让其他人对你“高看”一眼。

正如亦舒所说:

“真正有气质的淑女,从来不会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,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,去过什么地方,有多少件衣服,买过什么珠宝,因为她没有自卑感...”

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。

不要因为他人的“富有”而卑微了自己的努力和认真。

一个人真正的魅力,应该来源于他自身的性格和气质。

而最好的奢侈品,也应该是清晰、理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成功没有捷径与秘密可言。

想要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,只有脚踏实地,用实力来证明自己。

共勉。

关键词:

银行更多»
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