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简讯:凉州,一个被忽略的文化高地

2023-04-18 11:44:04 来源:凤凰网

“西北的风总是很粗犷,玫瑰从未在这片土地生长,如果你喜欢浪漫,这里并非寸草不生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关于西北,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热门的句子,配上马头琴如泣如诉的悠扬琴声,如置人于苍凉浪漫的西北土地上。

然而玫瑰并不是从未在这片土地生长,“中国玫瑰之乡”就在甘肃,甘肃永登的苦水玫瑰是世界上稀有的高原天然玫瑰。

这里也并不是寸草不生,《纽约时报》曾经评选出“全球50个必去的地方”,甘肃是我国唯一入选的省份,《孤独星球》曾评价这里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必去旅行景点。

雪山、戈壁、沙漠、绿洲、冰川,这里集齐了除海洋之外的所有地理景观,更有积累了几千年的历史人文景观,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财富。

有句话说,“去过甘肃,就等于走过了五分之四的中国。”

那么,读懂甘肃,或许也读懂了五分之四的中华大地。

也许你读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、贾平凹笔下的商州、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、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、还有鲁迅笔下的绍兴、老舍笔下的北平、孙犁笔下的白洋淀、阿来笔下的四川阿坝,当我们想要读懂中国的西北时,我们或许可以读读叶舟笔下的甘肃。

河西走廊是甘肃作家叶舟的文学故乡,继上一部入围茅盾文学奖的代表长篇《敦煌本纪》之后,叶舟发愿为河西走廊立传的步子又迈向了古城凉州。

沉潜四年的呕心沥血,每日雷打不动,从早上七点写作到晚上六点,叶舟创作出了这部一百三十余万字、三卷本的《凉州十八拍》。

千年河西,宝藏凉州

说起凉州,那简直是一个宝藏之地!

学者陈寅恪在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一书中,指出“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”,也就是说,凉州大地保存着中华文明的根脉。

凉州,是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。这里是河西走廊的起点,被誉为河西四郡(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)之首,享有“天下要冲,国家藩卫”“五凉京华,河西都会”的美称。

向西可前往西域,向东可前往中原,向北是蒙古草原,向南是青藏高原。

两汉时期的凉州,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,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,“河西陇右三十三州,凉州最大,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”。盛唐时期,凉州已经成为西北仅次于长安城的国际大都市,不仅是对外开放的窗口,也是唐代士人建功立业、施展抱负的舞台。

“如果说它(河西走廊)是一根瓜蔓,河西四郡俨然就是一窝熟透了的旱沙瓜,一气联络,让道路两岸的父老乡邻大快朵颐,舌头上铺满了蜜汁,而凉州自然是其中最滚圆的那一只。再有一比,设若说整个河西是一座庙宇的话,那么凉州便是大雄宝殿,布敛云雨,永镇金阙,剩下的郡县不过是一些配殿罢了。这跟任何戏班子的构成颇为相似,吹鼓手再怎么招摇,定音的永远是那一只握住了琴颈的手。”

——《凉州十八拍》(胡笳八节)

那时人们对凉州的向往,就犹如今天对北上广的追求 。“中国顶流诗人天团”高适、岑参、王之涣、王翰等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,并写下脍炙人口的“凉州词”。

谁上学的时候不曾背过几首《凉州词》呢?大漠黄沙、英雄骏马、落日美酒,令人心驰神往。在人类璀璨的诗词文化中,凉州词无疑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。每一首凉州词,都是武威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写照和文化记载。

或许很多人寻诗人脚步来这里,并不单是旅行,而是朝圣,感悟这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。

叶舟曾经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过一篇比较长的散文,叫《一个诗人眼中的丝绸之路》,前面有一个限定词“一个诗人眼中的”。当年对西部的开疆拓土,从这个国家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中分为了两个集团,第一是军事集团,就是霍去病、张骞这些人。大军杀过之后,另外一个集团及时地出现了,这个集团是诗人集团,或者说文人集团,他们去命名,去给大地贴标签,他们留下了最浩瀚的遗产边塞诗,留下了李白、王之涣、王维。

如今,诗人叶舟的脚步也来到这里,在这片土地上创作了数多现代诗。这次,叶舟历时四年创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文化、历史、人物的长篇小说《凉州十八拍》,以自己的叙事脉络书写了一部百转千回、气势雄浑、荡气回肠的史诗。它会是现代版的“凉州词”吗?

一本书涵盖河西走廊文化史、贸易史、军事史

想了解河西走廊,首先要了解凉州。

而《凉州十八拍》,不仅是一部热血少年成长记,更是一张凉州文化的名片。

诗词里的凉州在叶舟这里终变成了洋洋洒洒134万字的小说。这河西走廊的第一站,古称河西首郡的凉州,也终于如此细致又丰富地被描绘出来:

你会在故事当中了解鸠摩罗什的“不灰之舌”、萨班渠、左公柳、铜奔马等神秘的边地传说;

还能一睹蒸羊肉、鸡肉垫卷子、扣肘子等令人垂涎不已的西部美食,欣赏险峻绵长的祁连山、奔腾万里的黄河、孤烟腾起的大漠等河西独有的风景,感受甘肃独有的语言(甘肃的读者一定会倍感亲切)!

凉州的人文历史,与书中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,跌宕起伏,精彩纷呈,读得根本停不下来。

谁没有在历史课本上见过这幅图片呢?它是中国旅游的标志,也是首批被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:

一匹青铜骏马踏于游隼之上,从两千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跑而来,汉帝国纵横千里、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印刻在它的身上,它是曾经轰动海内外的世界级珍宝——东汉铜奔马,也叫马踏飞燕、马超龙雀。

它1969年出土于甘肃凉州,骏马三足腾空,右后蹄下掠过一只飞鸟,飞鸟惊讶地回头张望,这一偶然的瞬间,凝结成了永恒的经典。

你肯定也听说过“三寸不烂之舌”的俗语,这个说法的一个来源就是凉州,也是书中顾山农的“双舌”之痛的典故来源。

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是佛经翻译大家,他在凉州翻译经书十七年,临终前留下遗言说,“如果我毕生致力于译介的所有佛经与典籍准确无误,那么在我的这一具形骸火化后,舌头一定完好不烂”。

果然,鸠摩罗什的法舌不仅不烂,还变成了珍贵的舍利子,入藏于凉州城内的罗什寺砖塔之下,这就是“不灰之舌”的典故,也是“三寸不烂之舌”的来源。

鸠摩罗什像

凉州,一个被忽略的文化高地

“魏晋以降的中原文化保存于凉州,是隋唐盛世的源头。”

——陈寅恪

两晋十六国时期,中原战乱废墟遍地,礼崩乐坏,中原名士纷纷来到彼时仓廪殷实、安定祥和的凉州避乱,中原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。中原文化人士的填充,让文化在这片土地蓬勃发展,并成就了独特的“五凉文化”。

西晋末年,战乱纷争,东晋政府只能南下偏安一隅,被西晋封为凉州刺史的张轨及其后来者自封为王,在从公元320~421的一百年里,先后建立了前凉、后凉、南凉、北凉、西凉,主要活动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谷地等处,这五个地方割据政权中,除了西凉外,其他四个政权,都曾把凉州定为都城。

“秦川中,血没腕,唯有凉州倚柱观。”在这段时间里,凉州治所武威成了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大城市,人口最高峰时期达到40万。那个时候全国没有几个城市人口超过40万的,北魏迁都洛阳的时候,人口才60万左右,全国人口只有3000万左右。

五凉的学术文化传承绵绵不绝。在儒学上,有郭荷传郭瑀,郭瑀传刘昞,尤其是刘昞写了大量的著作,经历五凉各朝,死于北魏前期,北魏孝文帝称“德冠前世,蔚为儒宗”。河西走廊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,著书立说,教书育人。

等到中原内乱结束、和平降临,中华文化又更加饱满地走了回来,传承给了后世的光阴。

整个西北都在兀长的夜里凝望,逢盛世它是边疆,逢乱世它便是勋章。

凉州,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,一个因古老而弥漫美丽,一个因热情而充满希望的地方。我们不如从《凉州十八拍》里品味、寻找河西走廊。抑或是从书中走入现实,踏上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,来一场文学的奔赴。

本文部分资料参考于当当网、甘肃发布

来源:武威文体广电旅游

关键词:

银行更多»

收藏